个销云 个销云 个销云

【催眠疗愈】对孩子正向催眠的几大语言技巧

文章发布于:2022-07-23 14:42:38


 


 




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总是抱怨,现在的孩子太难沟通了,你不让他做什么他却非要做,你同他讲道理,他却当成耳旁风,甚至嫌你烦。


 问题到底出在哪里?是孩子的问题还是父母的问题?我想很多时候是父母的问题,归根到底是沟通语言的问题。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由于过分的保护往往会表现出喜、怒、哀、乐的情绪,进而会把这些情绪掺杂到语言中间。特别是那些掺杂了负面情绪的负面语言,往往会让孩子产生排斥和逆反心理,增加沟通的难度。


   那么,什么样的语言容易被孩子接受?父母该掌握哪些语言技巧才能达到催眠的效果?


      一、多说正面语言

     


潜意识没有分辨能力,无论是对的还是错的信息一旦被潜意识接收,潜意识就会认为它是正确的,就会按照接收到的信息去下意识地执行。     


     有人做过这样一个实验,让孩子闭上眼睛,然后一遍遍地对孩子说:“一会儿不准玩游戏。”睁开眼睛以后,孩子的第一反应就是找游戏机。这个心理测试说明,类似“不准……”,“不要……”这样的负面信息是不会被孩子的潜意识接收的,因为潜意识无法分辨“不”,而只会对“不”后面的信息作出反应。例如,上面实验中的“不准玩游戏”,孩子在潜意识里首先接到的信息是“玩游戏,”下意识点就会去找游戏机。


     父母经常用一些负面的语言批评、教育孩子,便会产生一种负面的催眠效应。例如,“你真不听话!”“你就爱捣乱!”“你真笨!““你真没出息!”“你真懒!”“你的字就是写不好!”“不能迟到!”“不准哭闹!”孩子就会按照父母说的“不听话”、“捣乱”、“笨”、“没出息”、“懒”、“写不好”、“迟到”、“胡闹”等负面信息去做。这样,孩子潜意识接受过负面语言催眠后就会给显意识下达指令,孩子的行为就会朝着负面的方向发展。


     相反,父母如果经常用一些正面的语言教育孩子,便会产生正面的催眠效应。例如,“宝宝最听话!”“宝宝都能够帮妈妈干活了!”“宝宝会越来越聪明!”“你长大后一定会有出息!”“你可以更勤快的!”你的字比以前有进步!”“按时上学才是好孩子!”“你的想法很好,我们一会儿再谈,好吗?”这样,孩子的潜意识接收过正面语言催眠后,就会给显意识下达指令,孩子的行为就会朝着正面的方向发展。


    正面的语言让孩子潜意识里接受的都是正面的能量,孩子就会在潜意识中认为自己得到了认可,不仅可以做好事情,而且可以做得越来越好。而父母的语言,比如“我警告你……”“你马上给我……”“我不允许……”等带有危险、贬低、恐吓的话语,只会让孩子的心里产生自卑、叛逆、抵制等情绪,从而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


     二、语言要简洁直接

 

  


多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都喜欢啰嗦,不断地重复没有意义或者夸大其词、绕弯子的话。如此,孩子对父母的教育只会产生不耐烦的心理,甚至拒绝去听。父母认为孩子还小,不懂太多的道理,为了指出孩子犯的错误,并让孩子自己能够认识到错误,可谓是引经据典,旁征博引,滔滔不绝地告诉孩子错在了哪里,别人是怎么做的,以后应该怎么做……

     大多数情况是这样的:父母想让孩子停止做一件事而去做另一件事,语言会是“不要做……快点过来干……”都什么时候了,你还在干……”等。但是效果却并不明显,孩子的注意力往往会集中到自己正在做的,而父母又“不要做……”的事情上,从而阻止“快点过来干……”的信息被潜意识第一时间接收。


   我们拿让孩子乖乖吃饭为例。到饭点了,父母看到孩子正在看电视,直接的语言是:“吃饭的时间到了,来洗手吃饭。”孩子接收到的直接信息是“洗手” “吃饭”,然后“洗手” “吃饭”的信息就会被潜意识直接转换成显意识,付诸行动。相反,父母如果采用反问或者间接的方式,如“都几点了,还看电视?“ “没看到饭做好了吗?看电视重要还是吃饭重要?”等,孩子潜意识接收到的信息是“电视”和如何选择,父母真正想传达的“吃饭”的信息,往往会被潜意识阻弹或屏蔽掉,从而行动受阻。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当人们在陈述意图的时候,如果用字太多,意图的品质和清晰度就会下降。也就是说,潜意识接收的信息就如同命令一样,不能够繁杂、难以理解,而要简洁、易懂,最重要的是容易执行。比如父母想锻炼孩子自己整理家务的能力,简洁的语言是,“把桌子收拾干净” “把被子叠整齐” “外套挂好,内衣叠好”等等。这样的话,孩子就会接收到直接的信息去“收拾桌子” “叠被子”、“挂外套、叠内衣“。父母锻炼孩子整理家务能力的意图也就非常清晰地传递到孩子的潜意识中。相反,“整个房间跟猪窝一样,东西丢的到处都是,你怎么能那么懒,就不能勤快点吗?”这样的话,会让孩子的注意力从“整理家务”的意图那里带走,而转移到“脏、乱、懒”上面。


      三、善用肢体语言

 


 人们常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孩子对肢体语言的敏感程度往往比文字语言和声音语言高。有实验表明,当孩子和父母沟通的时候,父母一边回答一边敷衍的说着,“嗯、啊、哦”,或者眼睛在观看别的东西,长此以往,父母在和孩子沟通的时候,孩子也会表现出这种敷衍的态度。相反,当孩子和父母沟通的时候,父母蹲下身体并和孩子并排坐在一起,用一种平行的目光注视着孩子,而不是一边说话一边忙着别的事情,孩子的注意力就会集中在沟通的内容上面。


    这是因为,当你的肢体语言和声音语言协调一致的时候,你给孩子传递的信号是重视、认真和真诚。孩子潜意识中就会知道,沟通的内容很重要,父母很在乎。


    另外,孩子的第六感觉是非常敏锐的,能从父母微妙的表情、动作中判断出父母的态度。比如,孩子犯了错误却不知道悔改,父母嘴上说着“再不改正我揍你”,可是眼神却没有愤怒,也没有要揍人的动作。这时,你会发现孩子该干吗还干吗。相反,父母的表情非常严肃,也做出了要揍人的动作,孩子肯定会乖乖地立马改正。


     父母可能都经历过这样的事情,当孩子跌倒的时候,如果你以肯定的眼光看着孩子,并用不可置疑的语气告诉他:“自己起来吧。”孩子则会乖乖地自己爬起来。相反,当孩子跌倒的时候,父母嘴上说着自己爬起来,可是表情却非常紧张,时刻做好扶起孩子的准备,孩子往往不会自己爬起来,而且娇气地哭着等着大人抱起来。


      有人对父母的表情对孩子的心理影响作过这样的描绘:父母和蔼慈祥,孩子就会轻松愉快;父母大方庄重,孩子就会产生尊重、信任感;父母镇定从容,孩子的心情就会平静稳定;父母热情洋溢,孩子就会精神振奋;父母激情昂奋,孩子就会情绪高涨;父母亲切微笑,孩子就会满足高兴;父母沉思默想,孩子就会疑虑重重;父母生气发怒,孩子就会害怕惊畏;父母神色严肃,孩子就会紧张压抑。


    有一位学者通过研究父母的动作对孩子心理上的作用是,做了这样的描述:当孩子恐惧的时候,父母的拥抱可以给孩子带去安慰;当孩子需要肯定的时候,拍拍她的头、肩或手可以给孩子带去鼓励;当孩子痛苦的时候,抚摸孩子的头可以给他带去同情……。


    因此,父母要想通过语言对孩子起到正面催眠的效果,沟通语言不仅要注意语言表达的内容,还要注意文字、声音和肢体之间的配合,要让文字语言、声音语言和肢体语言所传递的信息符合自己的教育目的。

      


微信扫码

分享文章素材

建立自己的品牌素材库

立即体验

相关文章

更多文章

相关文章

拼命加载中...
已经到底了

提交成功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

我要合作

申请免费试用

您的称呼:

公司:

您的手机:

验证码:

期望合模式:

详细需求:

立即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