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销云 个销云 个销云

给职场“五没人群”的几句心里话

文章发布于:2020-06-29 18:26:56








   

导读

给当代“五没青年”的心里话,是否击中你的心。



LinkedIn领英是全球知名的职业社交网站,每个《财富》500强公司均有高管加入。


把现在当作一生

“五没”人群的固定思维


先说我的三个态度:


第一,能意识到自己的“没有”,就是最大的有。因为在此刻,你最有改变的冲动。


资讯发达的社会,我们能轻易看到那些有背景、有特长、有梦想、有兴趣爱好、有理想伴侣的人,你才突然发现,原来自己啥都没有。你也想成为这样的人,只是不知道该如何着手。


从这个角度来看,这位读者并没有自己讲的那么废。


不过,你是看到了很多成功的模样了,你看不到他们身后长长的阶梯, 还有爬行时的伤痕。


第二,“差不多过三又不想结婚”,典型的三十岁年龄焦虑。


我们20多岁时不会这样,因为那时候无知者无畏;我们40岁时也不会这样,因为那时候无论什么状态都能接纳了。往往三十而立,就最纠结。


另外,中国人对三十岁都有种里程碑执念,好像一到了这个年龄就要蜕皮。不蜕皮,你就是异类,再晚一点,你就要接受攻击。


但其实,里程碑这事该是个人自己定的,人类智力的发展已经超过了自然界的设定,事物发展确实无法按着祖先们的固有认知来。


第三,没背景、没特长、没梦想、没兴趣、没结婚欲望,这“五没”估计会扎到了很多固定型思维模式者。



何谓固定型思维?俗气点说就是认命,把现在当作一生。


你觉得你英语不好,你就不说英语了,怕丢脸。这就是固定型思维,认为“英语不好”就是天生的。


和它对立的是叫“成长型思维”,由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教授卡罗尔﹒德韦克提出,它的基本特质是相信变化。


成长型思维模式者如果英语不好,他们反而会努力练习,努力变成“英语好”的人。


这就是哲学上说的“人不能同时踏入两条河流”,事物会一直发展,此刻不代表永远。


没背景?


你要是没背景,可以主动去找资源、连接人脉,之前的文章中就强调过我们这一代人要善用互联网,平台、社交app给了我们主动出击的机会。


就比如领英,最为一个职场社交平台,在上面可以给想要认识的行业专家、人脉发私信,说出你的想法,如果对方恰巧也感兴趣那你们的故事不就开始了!


在中国,又碰上这个时代,没背景不是不成事的借口。全球疫情爆发后,你认真去看看报道,就会发现中国小人物的机会比其他国家多很多,甚至有机会可以让你的下一代有背景。


没特长?没兴趣爱好?


我读书时我也这么定义自己,每次被问到特长、兴趣,基本上我都是想一想然后语塞。


随着工作经验的积累,我才有了所谓的特长——写作;也随这些年的折腾,个人见识和自我认知逐渐提升,才有了所谓的兴趣——弹弹琴,唱唱歌,看音乐节目。



什么是特长?那是你刻意学习和练习出来的东西。


什么是兴趣?那是你培养出来的,同时能够给你生活松弛感的东西。


无论是特长还是兴趣,都需要时间的积累。


至于没梦想?这不是一个两个人的事,这是当代青年最迷茫的课题。


迷茫是常态

梦想是自己“造”的


当年毛不易唱的那首《像我这样的人》,不知扎过多少人的心:



歌词中,写尽了多少人迷茫、孤单、没方向、没目标的生活状态。成功学泛滥的年代,你探头看看别人,再看看自己,突然就会自己一事无成。


作家冯唐也曾说,“有些人生来就有梦想和使命,但其实很多人生来就不知道要干嘛的。”


没梦想,又何止一人?大部分人都缺乏梦想,一方面是年少时梦想被定义得太死,一方面是缺乏清楚的自我认知和社会认知时,你就会看不到前方的路,有时连自己的脚都看不见。


首先,梦想不该被定义。


不是当医生、当律师才叫梦想,不是买大房子、大豪车才教梦想,想让家人过的更好,让自己的抗风险能力更高,这也是梦想。



其次,说件自己的事:关于我的高考。


如果你问我高考最后悔的是什么 ,我一定会说,没有在高考前去看看一流大学长什么样。


问起别人的高三,大部分都是压抑、痛苦的,我却没啥感觉。不能说不努力,只是并没有什么欲望去突破自我。


现在我却有个梦想,一定要去全世界最顶级的学府游学。


为何突然就有了梦想?


这源自之前参加的一个比赛,比赛前三的奖励就是去哈佛游学。参加只是玩玩的心态,直到身边的朋友在变,心态也在变,突然就对比赛的奖“哈佛游学“ 的奖励有了无限的欲望,然后逼着自己去突破。


从觉得跟自己没什么关系,到被鼓励参赛,通过月赛进入半决赛,最后去到总决赛现场,一切都像做梦。


虽然最后我没有达到目标,但我却收获了一个截然不同的自己,也是从那时候有了游学梦。


这里我建议大家定期参加下比赛或者定下个小目标,因为它往往是用来打破一些东西的,比如思维、行动、朋友圈——所谓的梦想也很有可能在此孕育出来。


没有梦想的人啊,其实梦想在路上,在你不断扩充世面的路上。


面对焦虑没有解决办法

只管去做


面对焦虑,分享一个身边人的故事:


Lily,最普通的工薪一族,拿着固定的薪酬,不算太穷,但每月的房贷也确实让她不太敢花钱。


刚认识她时,她还有100天就三十岁了,希望干点不一样的事情。


她开了个公众号,每天记录自己的心情日记,后来组织了社群,邀请了大都是三十岁左右的人,一起读书,每周二周四组织大家做一场自由分享。



后来她因为写书评获了奖,奖品是价值一万块的线下课程,但她得从北京飞去深圳 ——来回路费住宿费2000元,她是真的不舍得。她想了个办法,众筹路费,以上完课回来无保留分享为回报。


7月份上完课后,她回来说,要给自己定个小目标,在接下来的5个月多挣5万块。


后来,她找了很多不同的项目,做了几次尝试,在10月左右遇到了个大项目,通过短短三个月时间,超额完成了自己的小目标。


我见证过她的焦虑,见证她的欲望,也见证了她的蜕变。从一个连2000块路费都不舍得出的普通人,再到现在成为很多人心中的榜样,她的法则就那几个字—— 只管去做。


她也曾说自己没有资源、背景、才华、兴趣、特长?但说归说,超强的执行力却让她与同样迷茫的人渐行渐远。那些日子里,她抱怨的少,做的却很多。


她的成长法则也不难懂:焦虑时找一件你特别想做的小事,做的过程就会有新鲜的东西出现,比如机会,比如一个你从未见过的自己。


即将迈入三十岁门槛的姑娘们, 应对焦虑的唯一方法,是多做少想。


从一件小事做起,你就在成长的路上了,事物也会跟着变。


培养自己的目标管理能力

迷茫在路上解答


有天晚上,看到路边有位流浪歌手在弹唱汪峰的《存在》,他骨子里散发着自由和幸福。


再想想身边人,多少人想到北欧看极光,想财务自由,想去学画画,想要找女朋友,但当太阳升起,每个人都还是在各自轨迹里,孤独前进,直到时间长河里出现了“X岁”的里程碑,乍然焦虑。


人性的本质都希望现实和愿望保持一致性,当不一致时,人就焦虑。


大部分人连遵循内心和说出自己想要什么的勇气都没有,当然焦虑。所以,想要什么,无论多俗,说出来,最起码要说给自己听,然后再来谈实现目标这事。


马云回顾和孙正义首次见面感受是,“我们都是有能力把自己的目标变为现实的人。”



现在我也略能体会,成功的法则不过如此——能把目标变成现实。


而我们一开始,都不是具备这种能力的人。


怎么办?


还是开头讲到的试着去培养成长型思维 ,让自己变成这样的人 。


从一件小事开始,学吉他也好,做顿饭也好,参加个比赛也好,努力去拿到结果,在心里留下一个成功印记。


千万不要把“我没钱、没时间、没能力、没精力、没背景”这种话挂在嘴边,可不就因为你什么都没有,才更应该去努力拥有?


而当你发现自己也可以成为把目标转为现实的人——你会越来越相信你想要的大部分都能实现时, 那你就更敢要更多。


读到这里希望这位读着有所收获,其实很多答案,在路上。


年近三十,只管去做。

微信扫码

分享文章素材

建立自己的品牌素材库

立即体验

相关文章

更多文章

相关文章

拼命加载中...
已经到底了

提交成功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

我要合作

申请免费试用

您的称呼:

公司:

您的手机:

验证码:

期望合模式:

详细需求:

立即体验